晚会烧钱背后是文化创新的缺失
日前,广电总局下发了《关于节俭安全办节目的通知》,要求各级电台电视“节俭安全办好节日广播电视节目”,要求办春晚“不讲排场、比阔气、拼明星,不要一味追求舞美灯光炫目、服饰道具奢华,削减不必要项目,压缩不必要开支,把节约的资金用于提高节目水平、资助公益事业”。 节日期间,电视台烧钱最多的节目是晚会。晚会烧钱烧到何种程度?去年,上海电视台的主持人叶惠贤曾经拉出一个清单:“一台晚会最低成本1000万元,明星多一点的,要用6000万元。一个春节,光“上星”的晚会就有40多台,成本就要5个亿!” 晚会只是一次性消费,用5个亿的晚会来迎接新年,显然奢侈了些。因此,广电总局针对这一现象做出了通知。 但客观说,广电总局的这个通知似乎发得有点晚。在临近春节之际,各地筹备已久的晚会比拼即将拉开大幕。此时,明星早已请了,预告早已播了,节目早已录了,总不能临时更换节目,放弃之前的策划与成果吧。这岂不是更大的浪费? 对于广电总局的通知,各电视台也有难言的苦衷。在激烈的晚会市场竞争中,比阔气拼明星已经成为一种最有效的取胜法宝。当一家电视台热衷此道时,其他电视台必须跟进,必须请更大牌的明星,必须烧更多的钱,才有可能胜出。 各电视台的苦衷看似有理,但其实反映了电视台整体文化创新能力的有限。尽管,对于受众来说,明星是收视的保证,但必须看到的是,作为明星拼盘的晚会只是拿来主义,只是人气的嫁接,除了依靠明星,各地方电视台想不出更好的创意和方法。何谓文化创新,何谓文化创意,在热衷模仿的传媒生态中,一些晚会的策划者并不清楚。虽然,一些电视台貌似在创新,比如重组F4,比如让林志玲与鸟叔跳骑马舞,比如邀请国际巨星与本土明星合作……这些只是明星拼盘,其创新只是小聪明,没有什么大智慧———文化创新层面的智慧。 如果没有文化的创新能力,一些晚会的策划者依然会把明星当成救命稻草———哪怕是过气的明星,哪怕是缺少看点的明星。没有关系,明星不新鲜我多请一点,明星不大牌我组合一下,反正明星就是明星,明星是更大的话题。搭配几个大牌明星就OK了,就是怎么简单的事情。话虽这样说,但造成了浪费,也反映了创新的缺失———总有一天,人们会厌倦这样的节目。这一天不会太远,那些烧钱的晚会很快就会感觉到。 |
关键词:烧钱,晚会,电视台,节俭安全,办节目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