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的位置:长城网>>河北频道>>渤海潮评

灾后心理救援要多层次立体化

http://www.hebei.com.cn 2013-04-24 09:43 长城网
【字号: | | 【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(默认色)

  芦山地震中,成功获救的5岁小女孩程筱,“因受到惊吓,醒来后把妈妈喊成了大姨”;4岁半的小高敏,所受外伤问题不大,却“害怕声音”,“救护车叫声、电话声音,只要一响,她就会死死地抓住我的衣服,一直颤抖”……(22日《华西都市报》)在震区,有医护人员表示,灾区的心理干预还没有有组织地开展,而这项工作越早越好。(4月24日河北青年报04版)

  相对于前一阶段的大规模伤亡人员救助行动,雅安地震下一阶段的救助将进入新的阶段。一方面是强化生命抢救的不松懈,另一方面,要将更多精力转移到受灾群众的心理救助上来。

  灾难在发生的第一时间带来的是直接的人身伤害,随着时间的推移,受灾群众心理上的变化将越来越凸显,甚至心理上的重建相较于家园的重建,是一个更为长久的过程。

  较之于大规模的人员救助,心理救助是一个更为精细化的疏导过程。首先,它意味着对救援人员的专业性要求更高。如果是强行干预,恐怕会适得其反,因而,专门性的心理救助团队和相关专业的志愿者将发挥更大作用。需要注意的是,对于灾民心理也要进行适当评估,形成心理救助上的信息对称,让专业性的心理救助力量能够及时抵达灾区。

  其次,心理救援的精细化还体现在,要细分干预人群,区别好不同受灾群众的心理需求。如失独家庭和家庭伤亡及财产损失比较严重的受灾群众,应该是心理救助的第一梯度需求者。再者,从年龄人群上区分,老年人和小孩也是重点干预对象。所以,在受灾群众的安置过程中,应有意识地把心理救援纳入救助体系,对于一些心理可能存在“负荷”的受灾群众进行登记,保持对他们的持续关注和及时疏导。在资源允许的情况下,甚至可以建立一对一或一对多的救助模式。

  需要强调的是,灾后的心理干预是一个综合性体系,不仅仅是指心理方面的专业人员对受灾群众进行心理辅导,也体现在受灾群众的安置上,要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。对于大多数受灾群众而言,家园被毁,亲人离世,首先伤及的是个体的归属感,所以加强受灾群众的归属感,将有利于他们的心理恢复。这就要求在受灾群众的安置乃至灾后重建中,更多地采纳他们的意见。在建设安置点时,也要有意识地强化受灾群众之间的沟通交流。遭遇上的相似,将大大增强他们情感上的慰藉力,形成“自救”的效果。

  强调心理救助,更需要强调一种尊重受灾群众情感需求的共识,要建立多层次的立体化救助体系。如尽可能让受灾群众与亲朋和受伤的家人保持联系;对于灾难的关注,甚至包括记者的报道,都要尽量减少“揭伤疤”的方式,真正把照顾受灾群众心理和情绪放到第一位。

  总之,在“身”与“心”上都让受灾群众感受到温暖,应该是灾难救助戮力实现的目标。-朱昌俊

  

 

关键词:地震,心理救援,立体化

分享到:
打印 收藏本页
稿源:河北青年报
责任编辑:杨晓
关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