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的位置:长城网>>河北频道>>全景河北>>科教文卫

石家庄正定文庙遗存惊艳世间 梁氏收藏冠绝天下

http://www.hebei.com.cn 2013-06-20 11:03 长城网
【字号: | | 【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(默认色)

  -县文庙大成殿。

  -府文庙戟门及西耳房。

  -县文庙明万历十八年重修碑碑座上的二龙戏珠图案。

  -蕉林书屋。

  -梁氏祠堂。

  -县文庙清顺治九年重修碑的蛟龙碑帽。

  府文庙、县文庙和梁家祠堂、蕉林书屋,这几处文物保护单位不在一起,文庙和梁氏家族遗存表面上也没有关联,但它们都是古代正定文化教育发达的标志。漫步文庙,仿佛仍可听见当年的朗朗读书声,走进梁氏祠堂,梁阁老在画上微微含笑,而蕉林书屋的墨香,也似散未散,余味悠长……

  府文庙戟门:

  埋没深巷人不识

  作为历史上的“府”、“县”治所,正定有两座文庙:府文庙和县文庙。官办学校也有两座:府学和县学。古代,官办学校一般都和文庙建在一起,所以又称“庙学”。正定的府文庙和府学,位于古城中心地带、旧称金粟冈的地方,今天从大十字街(燕赵大街与中山路交口)向北走,至天宁家电商场,向东有一条胡同,从那里进去走到头再向北拐就是。据正定古文化研究会顾问张五普老人回忆,曾经的府文庙,东连学署,西带府学,三院共占地二百多亩,南、东、西三面均敞开通街大道,三街口各置一金牌楼,南口对着今天的中山路,现在仍称“学门口”,牌楼上书“圣德通天”,东口在今天的教育局南边,上书“德配天地”,西口在今天的天宁家电商场对过,上书“道贯古今”。另据文物部门调查,曾经,府学和府文庙有近20处古建筑:牌坊、照壁、棂星门、泮池、泮桥、名宦祠、乡贤祠、戟门、东庑、西庑、大成殿、崇圣祠、文昌祠、六忠祠、训导宅、尊经阁、敬一亭、明伦堂、魁星楼等。张五普老人记得,那敞开式的明伦堂广五间深四间,大成殿广七间深五间,都气魄宏大,远近闻名,但如今,上述建筑只剩一座戟门及其东西耳房,淹没在周围的居民楼中,记者在“学门口”附近向好几个人打听府文庙在哪儿,竟然没人知道。

  也难怪,虽然早在2006年即已被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(以下简称“国保”),但府文庙至今并未对外开放——修缮不久的戟门和东西耳房尚未验收,院子里地面也没硬化,尚不具备接待游客的条件。不过,这些很快就能改变,但其周边环境却不好改了——南北两边楼房逼仄,想从正面给戟门拍个全景都实现不了,只有当工作人员站在檐下,我从远处将他纳入镜头时,才突然发现人的矮小与戟门的高大,才从这仅存的建筑上,感受到当年府文庙的气魄。而它,仅仅是一座戟门——屋脊下直立三扇高大木门,没有房间,推开门就从这边迈入那边,这种老百姓认为没多大实用性的建筑,却是府文庙当年壮观全景的唯一缩影。

  被学者考证为元代建筑的这座戟门,其木结构保持了从早期(宋及以前)到晚期(清代)中间的过渡特征,是古城正定现存唯一的元代建筑,一方面为研究元代社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,另一方面也使正定的古建筑遗存达到“九朝不断代”(从唐至民国)。不过,府学和府文庙的创建并不在元代这么晚。经隋至唐,科举取士成为定制,唐代又敕令在各府、州、县皆立官学,这种学校就是府学、郡学和县学。光绪版《正定县志》上记载,府文庙和府学,在宋以前的建制不可考,宋熙宁三年(1070年),由龙图阁学士、知府事吴中复创修。金、元均有扩建,元末毁于兵,明清又有多次修葺。学者分析,元末兵劫并未使府文庙建筑全部毁灭,或许戟门就是幸存建筑之一,后历经各代维修,得以保持至今。①

  县文庙大成殿:

  五代建筑,国内最老

  从府文庙出来,仍旧回到大十字街,从这里沿中山路向西走,到第二个路口向北,走不多远就能看到路西一处院落挂着“儒教研究会”的牌子,这里就是县文庙所在地了。县文庙的院子比府文庙要宽敞许多,这里已经是一处开放的景点。走进去,在院落中轴线上,能看到两处建筑遗存,前边一座青砖灰瓦的房屋,悬挂“国学堂”的牌子,工作人员说那就是戟门。这座戟门比府文庙戟门要矮小了许多。本来,比起府文庙,县文庙级别低,规模小,不过,据张五普老人回忆,原来的县文庙和县学总共占地也达到了100多亩。如今这里还剩下6000平方米的面积。穿过戟门向北,眼前豁然开朗,甬道尽头,一座大气、朴素、简洁的建筑坐落在那里,这就是县文庙的主体建筑——大成殿。青砖、灰瓦、白墙、暗红色木门窗,大成殿没有任何多余的装饰。看过府文庙戟门,会发现这两座建筑斗拱的不同,显然,县文庙大成殿的斗拱用材奇大,设置简洁。而且,大成殿殿顶平缓舒展,出檐深远,月台宽大,其结构保持着早期建筑的特点。1933年,古建筑专家梁思成来正定考察,在最后一天无意中发现了县文庙大成殿,惊喜万分,立即被它那“翼翼的出檐”和“雄伟的斗拱”所吸引,称“别处还未曾见过”。在事后写成的《正定调查纪略》里,梁先生对大成殿的建筑年代做了一番分析:“《县志》称县文庙为明洪武间建,但是这大成殿则绝非洪武间物,难道是将就原有的古寺改建,而将佛殿改成大殿的?……以此殿外表与敦煌壁画中建筑物相比较,我很疑心它是唐末五代遗物。”1996年,大成殿以五代时期遗存被公布为国保单位。这要比山东曲阜孔庙现存的大成殿年代早五六个世纪,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文庙大成殿。②

  有趣的是,考察时梁思成差点被当成骚扰女子学校学生的不良分子,在《正定调查纪略》里他记述了这段往事:“余半日,我忽然想到还有县文庙不曾参看,不妨去碰碰运气。县文庙前牌楼上高悬着正定女子乡村师范学校的匾额。我因记起上次在省立七中的久候,不敢再惹动号房,所以一直向里走,以防时间上不必要的耗失,预备如果建筑上没有可注意的,便立刻回头。走进大门,迎面的前殿便大令人失望;我差不多回头不再前进了,忽想‘既来之则看完之’比较是好态度,于是信步绕越前殿东边进去。果然!好一座大成殿;雄壮古劲的五间,赫然显在眼前。正在雀跃高兴的时候,觉得后面有人在我背上一拍,不禁大惊回首。一位须发斑白的老者,严重的向着我问我来意,并且说这是女子学校,其意若曰‘你们青年男子,不宜越礼擅入’,经过解释之后,他自通姓名,说是乃校校长,半信半疑地引导着我们‘参观’,我又解释我们只要看大成殿,并不愿参观其他;因为时间短促,我们匆匆便开始测绘大成殿——现在的食堂——平面。”临走时,梁思成告诉校长:“这大成殿也许是正定全城最古的一座建筑”,并“请他保护不要擅改,以存原形。他当初的怀疑至是仿佛完全消失,还殷勤地送别我们”。

  梁氏祠堂:

  阁老功绩广流传

  梁梦龙,最有名的正定古人之一,字乾吉,号鸣泉——他这个号显然取自正定城西有名的大、小鸣泉。文献上记载他“修眉炯目,白面长身,倜傥具大人相”。梁梦龙是嘉靖三十二年的进士,初入仕途,他从“从七品”小官“兵科给事中”做起,历官嘉靖、隆庆、万历三朝,凡二十七年,卓有政绩,官至“正二品”的“兵部尚书”、“吏部尚书”,加“太子太保”。不过,“太子太保”更多是一种荣誉性职位。总之,梁梦龙官做的大,且为首辅张居正的门下爱士,并领导过戚继光。他备受正定本地人尊崇也就很好理解了,当地人称他“梁阁老”。

  梁梦龙为官期间,在抚民、海运、边防、修史等各方面均做出了一定贡献。嘉靖四十二年,黄河决口沛县,梁梦龙任河南副使,总领河务,不但“与卒同力,昼不敢庐,夜枕帻席衣而处河上”,而且拿出自己的俸禄为得病百姓买药,“饮诸役徒,活数万人”。巡抚山东期间,为解决辽东饥民跨海到山东谋生与当地人产生的矛盾,提出招安三策、八事,使山东社会秩序趋于稳定。隆庆年间,黄河水患连年,大运河淤塞,京师坐困。时任山东巡抚的梁梦龙积极试行海运,主张河运为主,海运为辅,提出海运不但可以补河运之不足,而且可借机修缮整治沿海卫所,巩固海防。梁梦龙为试行海运做了大量工作,虽然最终海运没有正式实行,但梁梦龙的努力仍具有积极意义,而且他编写了《海运新考》一书,为后人留下了详尽、宝贵的参考资料。

  梁梦龙在边防上也做出突出了贡献,他一次次抗击蒙古土蛮部落入侵。有一次,土蛮的三万骑兵攻入东昌堡,梁梦龙的部将李成梁击败了他们。宁前又出现警报,梁梦龙亲自率领三千名壮士出了山海关声援李成梁,分别派遣两员参将出击,又将戚继光调到一片石地区,敌人退走了。他先后奏报永奠堡、丁字泊等十个地方的胜利,多次受嘉奖,被加封为兵部尚书。他还修筑黄花镇、古北口的边防墙,并针对明朝卫所军屯兵制存在的将领世袭,不懂战术,不能御敌的积弊,提出募兵强边的主张,由此有了戚继光募兵总督蓟辽的历史,对明朝后期巩固边防发挥了积极的作用。③因为边防战功,他被加封为太子太保。

  万历十年(公元1582年),张居正去世,吏部尚书王国先被弹劾罢职,梁梦龙代替了他。但梁梦龙在吏部尚书位置上只干了一个月,就遭三名官员弹劾,说他以行贿获得吏部尚书职位,《明史·梁梦龙传》只简单记载了这件事,是否行贿,后人不易查考,并且他被弹劾很可能是因为张居正去世而受排挤。总之,神宗让他退休回家。梁梦龙在家居住十九年后去世。梁梦龙去世20年后,天启年间,赵南星申述他的边防功绩,赠封少保。崇祯末年,可能是崇祯面对无可挽回的危机,想起梁梦龙的功绩和他的先见之明,总之,追赠他谥号“贞敏”。

  梁梦龙工作之余喜欢读书。明前期,由于理学化史学占统治地位,《史记》、《汉书》等传统史学著作遭到冷遇,至嘉靖时期,下层的读书人还读不到正史全编。梁梦龙恰生于这个时代。为官之后,他逐渐读到更多史书,由于“常恐书录诸史表、序、记、考,久而散逸”,便在日常工作之余,将其加以编次,形成了《史要编》。这本书汇集众多历代史著的序、跋、表等,既适应了当时士人阅读学习的需要,又宣传了传统的史学理念,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时史学的发展。④

  梁梦龙之后,梁家后代又有多人为官,家族显赫。曾经,梁家在城内建有占地40多亩的“梁相府”,另外,南城门内还有为梁家歌功颂德的“三世一品坊”、“大司马坊”等多架石牌坊。但这些随着岁月流逝和时代变迁都不复存在,只有梁氏宗祠和蕉林书屋保存了下来。梁氏宗祠是梁家祭祀祖先的地方,位于正定燕赵南大街路东,大门朝街而开,里边一座青砖灰瓦、坐东朝西、面阔五间的祠堂,为明代建筑遗存,2008年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祠堂内悬挂着梁梦龙和其曾孙梁清标的画像,四周展示着梁氏家谱及碑文拓片等。

  许多人不知道,其实梁梦龙在北京城也留下了他的印记。在北京骡马市大街北面,有一条梁家园胡同,是因为梁梦龙在那里建造了一座私人园林,到清乾隆时,梁家园渐废,留下了梁家园胡同这个地名。

  蕉林书屋:

  书画收藏,冠绝天下

  在梁氏祠堂北边不远,有一座不起眼的普通民居街门,走进去你会发现,里边还藏着一处青砖灰瓦的老宅子,它就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蕉林书屋。这是梁梦龙的曾孙梁清标在康熙六年(1667年)卸任回乡后所建,是他藏书、读书、鉴赏、会友的雅居之所。与当年的风雅极不相衬,眼前的蕉林书屋实在太破败了——瓦片残缺,门窗破损。有谁知道,它的主人曾经多么了不起,这里曾汇集过多少绝世藏品,吸引过多少文人雅士。

  梁清标,字玉立,一字苍岩,号蕉林,又号棠村。明末清初人士,县志记载他“生而颖异,识者知为公辅之器,读书目数行俱下,搦管成文,飚发泉涌”。他仕途通达,23岁考中进士,和他曾祖梁梦龙一样,因为成绩好被选入翰林院,以庶吉士初入仕途。后历任兵部、礼部、刑部、户部尚书,69岁时又被提升为保和殿大学士,还担任明史总裁官。期间离任只有两次,一次因守孝,一次是在他48岁时因主持会试与人意见不合而被“恩赐闲居”,但两年后康熙亲政,又“特旨以尚书起用”,最后终老任上,71岁离世,仕途奔波计48年。那仅有的在家闲居的两年,成为他日后可望不可得的日子。县志上说他解任回乡后,“翩然归里,手葺蕉林书屋,赋诗饮酒,优游泉石,有终焉之志”。他的兄长梁清宽也曾被贬官回家,他写诗给兄长:“共约烟霞兄独遂,始知谪官是君恩。”

  在家闲居的日子,梁清标整理了自己多年来积聚的藏书藏画。为给数十万卷古书一个安身之所,他建了蕉林书屋,之所以冠名蕉林,一是“特爱芭蕉青翠舒卷自如,有林下风味”,二是仰慕唐朝僧人、草书大家怀素“种蕉万本”,取蕉叶作书的高致情趣。书屋落成,藏书入贮,芭蕉翠郁,碧染轩窗,梁清标每日里“布席拥其画”,与来访文友雅客“奇文共欣赏,疑义相与析”,沉浸在读书、作诗、品茗、赏画的惬意生活中,一生留下了《蕉林诗集》、《蕉林文稿》、《棠村词》、《棠村随笔》等多部著作。

  蕉林书屋不但环境清幽令人留连,更因为其中有富甲天下的珍贵字画藏书,吸引着众多鸿文大儒们纷至沓来。仅是公认的中国十大古代名画中,就有顾恺之的《洛神赋》、隋展子虔的《游春图》、唐朝阎立本的《步辇图》、顾闳中《韩熙载夜宴图》、周昉的《簪花仕女图》等六幅旷世珍品,曾是蕉林书屋的旧藏。在唐代及其以前珍藏于世的书法名品中,现存年代最早并真实可信的西晋名家陆机的《平复帖》,史上保存年代最早的王羲之《兰亭序》的唐代摹本,唐代诗仙李白的《上阳台帖》等珍品,都是梁清标的藏品。⑤在当时的收藏界,蕉林书屋是和宁波“天一阁”齐名的。而若论藏品质量,很多人认为梁清标为收藏家之首。他学养深厚,鉴定能力强,凡经他收藏钤章的书画,绝大多数都是真迹。

  在享受收藏乐趣之余,梁清标也有困惑,那就是诸多王公贵族、高官文友,动辄提出欣赏真迹,一方面对这些旷世珍宝是一种损害,另一方面,这种应酬,万一厚此薄彼,也会招惹嫉恨。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好办法,从自己的藏品中精选九位书法家的作品,邀请金陵雕工尤永福精心刻石,再拓印下来,制成《秋碧堂法书》八卷,以摹刻精良著称于世。这样,既让更多的人欣赏了历代名帖,又让蕉林藏品安然珍藏。

  可惜的是,梁清标去世后,他的藏品散失殆尽。燕赵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梁勇分析,乾隆皇帝要走,达官贵人买走,逐渐使蕉林书屋藏品流散。后世不少学者,根据世界各国公共博物馆和图书馆、档案馆披露的中国历代字画,查找带有梁清标各种鉴赏、收藏的黔印、题跋,试图还原蕉林书屋藏品目录。初步统计所藏历代字画600多幅,其中150多幅都是国宝级的珍品。“蕉林书屋”、“棠村品鉴”,成为我国艺术史上倍受仰慕的标志。

  (鸣谢正定县文保所鼎力支持)

  专题顾问

  河北省文物局研究员谢飞

  河北省文物局项目管理处处长、河北省考古学会副理事长张文瑞

  河北省文物局文物保护处处长、高级工程师刘智敏

  石家庄市文物研究所所长、研究员张献中

  石家庄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栗永

  燕赵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梁勇

  正定古文化研究会会长赵建军(排名不分先后)

  ①《府文庙戟门建筑年代初探》(聂小丽梁松鹿)②《正定历史文化知识百题》(樊志勇于坪兰崔伟丽)③⑤《石话实说》(梁勇)④《略论梁梦龙的历史贡献》(张毅)

  文献索引

  -府文庙泮桥遗物:石栏杆和石栏板。

 

关键词:文庙,收藏

分享到:
打印 收藏本页
稿源:燕赵晚报
责任编辑:王潇
关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