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的位置:长城网>>河北频道>>渤海潮评

谁来救助这“恐怖的救助站”

http://www.hebei.com.cn 2013-01-10 14:38 长城网
【字号: | | 【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(默认色)

  近日,记者假扮流浪汉体验长沙救助站生活。起初拨打10次救助电话未打通,后在警察帮助下成行。待警员离开后,救助站人员将记者双手束缚摁在地上,并用膝盖顶着记者头部,几欲晕厥的记者告饶不接受救助,却被告知“现在想走?晚了!”同时,救助站里另有老人被双手反缚、双脚紧捆躺在担架上,自称被打并向记者求救。(9日《三湘都市报》)

  2012年12月下旬,在长沙雨花区一桥下,一名流浪者冻死;今年1月3日,长沙开福区一桥下,另一名流浪者冻死。面对悲剧,人们总在疑惑:政府不是建了不少救助站吗?为何这些可怜的人都不愿去那里接受救助?彼时,最常见的理由是,救助站只负责短时救助,然后就要遣送回老家。可是,仅止于此吗?终于,有记者决心体验一下救助站的生活,不曾想首先体验到的竟是围殴虐待。

  没有嘘寒问暖,没有热饭热茶,没有御寒衣被。起初是皱眉品评,接着是捆缚虐待。或许,这就是他们的流程;或许,这就是他们的习惯;或许,还有太多的或许。没人知道,在记者体验之前,那些真正的流浪汉和求助者,或主动或被动进入此门后,究竟发生了些什么。但可以肯定的是,至少在长沙救助站,捆缚虐待求助者,更像是一种常态。他们像对待动物一样对待求助者,说绑就绑、说打就打。试问,这样的地方,谁会愿意去求助呢——即便是最为落魄的流浪汉,也有着人的尊严!当然,一次媒体体验无法全面反映救助工作,但记者的遭遇绝非个案,其暴露的问题,必须反思、整改。

  我们知道,城市里现在的救助管理站,原来叫收容遣送站。彼时的收容遣送站里聚集了太多践踏人权的残忍,经由“孙志刚事件”引爆了正义舆论,并最终推动清除了恶法。可是,在我们猛然忆起孙志刚已经逝去十年的今天,改了名字的救助站,显然仍旧在上演着当年收容所里的肮脏故事。法律描绘出的救助站里的种种温暖,进入现实却是刺骨的冰冷。“不准拘禁或者变相拘禁受助人员;不准打骂、体罚、虐待受助人员或者唆使他人打骂、体罚、虐待受助人员”,俨然一纸虚文。

  那些露宿街头的人们,因为少数城市的脸面而被恣意驱赶,当他们想露宿街头而不得的时候,请不要再问他们为什么不去救助站。尽管他们都衣衫褴褛、食不果腹,但他们仍旧是自由的人,不是犯人更不是动物。

  “逝者已逝,众恶徒已正法,然天下居庙堂者与处江湖者,当以此为鉴,牢记生命之重,人权之重,民主之重,法治之重,无使天下善良百姓,徒为鱼肉。”十年后,再读孙志刚墓上的这段话,竟没有欣慰的感觉。不知道,《人民日报》记者就兰考火灾15通采访电话只换来一句“领导不在”的民政部,会管这事吗?

关键词:救助站,流浪汉,殴打,恐怖,长沙

分享到:
打印 收藏本页
稿源:河北青年报
责任编辑:杨晓
关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