要富“口袋”先富“脑袋” 丰宁县五道营乡调研
丰宁满族自治县五道营乡是一个典型的农业乡,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。8个行政村中,6个是贫困村,去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仅2460元。 面对山村群众“想致富缺门路,有门路不敢迈步”的现实,如何破除陈旧观念?如何增强基层班子的凝聚力、战斗力?如何打消想富怕赔的顾虑?如何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的效益……在五道营乡,乡村干部需要破解的难题一个接着一个。 踏着正在消融的积雪,3月20日至24日,本报走基层小分队在五道营乡蹲点调研,尝试剖析这个典型农业乡的脱贫致富之路。 ———编者 早在三年前,邓栅子村同好沟居民组的邓金华就有养鸭子的打算,乡党委书记孙瑞芳也帮她联系好了2万元贷款和100只鸭苗,可最后她打了退堂鼓:“闹好了,赚得兜里装不下;闹不好,赔个稀里哗啦,可咋办?” 3月22日,积雪尚未融化,记者跟随孙瑞芳来到了这个去年人均纯收入只有960元的贫困村。 “孙姐,您来啦!”在一座小院儿门口,女主人邓金华紧紧握住孙瑞芳的手,热情地打着招呼。 “小邓,村里现在正发动大伙儿搞养鸡、养鸭、养鹅、养猪的小饲养,跟家里人商量好了吗,养不养鸭子?”孙瑞芳开门见山。“孙姐,我经常在电视上看致富节目,很想找条致富的道儿,可是怕赔钱啊!”如今,34岁的邓金华两个孩子都在上学,婆婆卧病在床,家里这些年欠下的两万块钱外债还剩下五六千没有还完。过了一会儿,邓金华搓着手说:“眼下看来,养鸭子是条不错的路子,回头我再跟家里人商量商量吧。” 邓栅子村推广小饲养已有三年时间了。想致富,怕赔钱,是当地多数农民的心态。不过,让孙瑞芳感到高兴的是,今年再次动员小饲养时,很多村民的观念终于有了转变。3月21日下午,村里召开的村民代表大会上,村党支部书记李军告诉大家:“政府支持每户扶贫资金5000元,村里沟沟岔岔多的是,免费使用……”这回,很多村民表示认可:“有了扶持政策,鸡苗、鸭苗就相当于白给。你还不养,难道要等国家给烙好饼,送到家里喂你吃吗?” 从邓栅子村往山外走25公里,记者又来到九道沟村。这个去年人均纯收入1300元的贫困村,如今养鸡正搞得红红火火。去年,九道沟村19户村民与河北滦平华都食品有限公司合作,建起了19座现代化养鸡大棚,实行统一供应雏鸡、统一供应饲料、统一供应兽药、统一消毒防疫、统一回收屠宰。 “家好人好运气好,福旺财旺日子旺。”村民李福义家的鸡棚门口,两侧的春联依然醒目。走进棚内,50岁的李福义正在清理大棚。“上茬鸡刚卖了,过几天又要进雏鸡,得好好清理一遍,彻底消毒。咱们出去说,你们城里人可受不了这里边的味儿。”李福义放下手里的活,边说边往外走,“从去年8月到现在,一共卖了四茬鸡,刨去水、电、煤、饲料、兽药这些费用,大概赚了7万多元。”“干啥都有风险,养鸡更是个技术活。脑袋开了窍,还得充实起来才行呢。养鸡之前,乡里联合农牧局、华都公司给我们这些养鸡户办了一个培训班。一星期的时间,我记了一沓笔记。发的书和光盘,我们两口子一直看。”说起当初打消顾虑搞起大棚养鸡,李福义的感触可不少:“不但要掌握技术,还得特别细心,随时关注鸡棚的温度、湿度和通风情况,一刻不得闲。我们两口子,晚上一个守上半夜,一个守下半夜,就像照顾月子里的小孩儿一样。” 可九道沟村附近的三道营村情况却不一样。去年三道营村也建起了12个鸡棚,一样的大棚,一样的“五统一”管理模式,养鸡户却喊挣钱少甚至是赔钱。“光吃饲料,不长肉。我也不知道咋回事。”养鸡户王明宇说,“整趟川就一个技术员,忙不过来呀!能不能想想办法,多找几个技术员,多来指导指导,让我们少走一些弯路。”“这些年,农技推广体系确实存在‘网破、线断、人散’的现象,造成农技人员下乡不够,农民得不到有效的科技扶持。”县农牧局副局长韩玉铭说,县里正通过建设县级农业技术总站、区域农业技术站、乡镇农业技术工作站三级网络,力争尽快把网织起来、把线连起来、把人聚起来,为农民提供有效的科技支撑。目前,总站和区域站已经建好,人员正在充实中,乡镇站的建设也正在推进。 扶“志”难,扶“智”更难。脱贫致富,不光要有政策支持,更要有农业技术的保障。要富“口袋”,先富“脑袋”,才能事半功倍。农民在抱怨缺少农技人员指导的同时,农技部门也在为缺少农技人员发愁。“目前,不但技术方面的人才紧缺,而且由于下乡少,跟实践接触不够,必须充电才能适应农民的需要。”韩玉铭说,“人手方面,我们会想办法解决。资金方面,希望能得到更有力的支持,以便尽快补齐短板。” |
关键词:丰宁,调研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