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的位置:长城网>>河北频道>>全景河北

杨虎城部万余将士魂断乏驴岭 英烈后人井陉祭忠魂

http://www.hebei.com.cn 2013-04-08 08:35 长城网
【字号: | | 【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(默认色)

  1937年10月20日夜间,在井陉县乏驴岭村的一座民宅里,原杨虎城部38军17师师长赵寿山一夜白头———与日寇激战9天9夜,出发时13000人的部队剩下不到3000人。下达撤退命令后,这位枪林弹雨走过来的陕西汉子倒地大恸,“死了这么多陕西娃,我回去咋给乡党们交代啊!”消息传回家乡,村村挂白幡,家家有哭声。

  数十年来,乏驴岭村民没有忘记这些牺牲在山上的抗日壮士,逢年过节,必要上山祭奠。“17师的英雄们,我们来看你们啦!我们来得太晚了,请原谅我们吧……”4月6日,这支部队的后人来到乏驴岭,祭奠忠魂。

  军事重地乏驴岭

  乏驴岭,井陉西部一个有故事的小山村。“张果老驴困乏于此,因此得名。”村口绵河之上,百年铁桥横亘;村中老民居前,骡马古道遗迹尚存;村后,太行第一渠“绵右渠”至今流淌。

  乏驴岭,这个只有400余人的小山村,扼守冀晋险要,是娘子关下第一门户。史上有“欲夺娘子关,必占乏驴岭”之说。作为兵家必争之地,乏驴岭有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。鸡架岩山位于乏驴岭南侧,东西走向,头朝东,鸟瞰如一个大大的T字。其北侧是正太铁路(1953年改称石太铁路),直通娘子关,东南侧是一条连接晋冀的主路,直达旧关。鸡架岩山与东边雪花山如一把楔子,钉在了进入晋冀的两条大道上。

  兵家必争,就必有纷争!

  1901年,八国联军中法军在此集结,与刘光才激战娘子关,结果法军兵败,打乱了进攻山西的计划。

  1928年晋奉军阀大战,晋军驻防在这里月余,遍修工事,山上现存轻重机枪、野炮、步兵、指挥室坑道近200处。

  最为惨烈的,还要属1937年原杨虎城部38军17师的“血战乏驴岭”之战。

  雄师开赴前线

  17师,隶属爱国将领杨虎城部38军,虽属国民党部队序列,但是队伍里有不少共产党员,其实是一支共产党领导下的队伍。

  据史料记载,在“七七事变”后的第二天,正在庐山参加军事会议的赵寿山向蒋介石面呈“鉴呈”,请缨抗日照准。1937年7月21日,17师所辖两个旅13000余人,在赵寿山的率领下,由陕西省三原县誓师出发,8月初到达河北保定。9月中旬,周恩来、彭德怀曾赴保定探望17师官兵。

  1937年10月,日军发动了娘子关战役。据日本《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》记载,日军华北军司令部调川岸文三郎的20师团及配属的特种部队为正面,由东面向娘子关进击。又调109师团主力和配属109师团指挥的第一军昔阳支队、108师团的104旅团等两翼协同会攻娘子关一线。

  10月8日,17师师长赵寿山接到了防守旧关、娘子关正面的任务。10月11日17时,17师在获鹿(今鹿泉市)附近的井陉东北方向与日军第20师团遭遇。半夜,日军分别向17师雪花山、乏驴岭一线展开攻击。为了死守乏驴岭,17师还将指挥部设在这里,并将部队的主阵地设在乏驴岭南侧的鸡架岩上,派重兵防守。

  赵寿山来到乏驴岭时,带着13000多人的部队。乏驴岭村村民,今年90岁的陈拉锁老人至今记得:“部队开来时天冷了,将士们还穿着单衣单衫。”这支队伍纪律严明,其时满山柿子透熟,战士们无人采摘。

  时任见习排长的宁必成曾回忆说,虽然免不了血雨腥风,但此时的战场气氛反而是一种暴风雨来临前的宁静。“那时已是1937年的秋天了,阵地前的高粱、谷子都该收割了,阵地旁有一片柿子林,柿子结得像火焰一般。”

  赵寿山的外孙女杨抗美说,她记得外祖父说过,在这里营建工事并非易事:“这里全是石山,工事只能用麻袋、布袋装土垒砌,部队一角钱一条向村民购买,村民们不要钱并主动把家里的麻袋、布袋送到部队。”

  血战乏驴岭

  10月12日,一场长达9天、残酷的阵地战在乏驴岭展开。

  陈拉锁老人说,战斗打响之前,村民们全部撤退到了山里,从10月12日到21日,9天9夜,雪花山、鸡架岩山等地枪炮声不断,喊杀声震天。为了拿下雪花山、鸡架岩山高地,日军设立了两个炮兵阵地,十几架飞机不断轰炸17师阵地。白天,整个战场上空烟雾弥漫,爆炸声震耳欲聋;夜间,炮弹爆炸的火光红透半边天。

  资料显示,战斗打响后,位于乏驴岭正前方的雪花山首当其冲。雪花山是井陉城西南面的制高点,雄视着井陉城(现天长镇),卡在井陉通往旧关和娘子关两条大路的三岔口上,山下是井陉南关火车站,战略位置十分重要。防守雪花山的部队是102团魏炳离营部,刚开始,日军数次冲锋,均未撼动雪花山阵地。赵寿山将军曾命102团团长张世俊到雪花山指挥,但张世俊未服从命令,没有到位。刚开始的胜利冲昏了营长魏炳离的头脑,导致防守出现漏洞,雪花山阵地丢失。为了夺回雪花山,17师组织反攻,遭到日军反击。“敌军的机枪像割草一样把我们前头的弟兄扫倒。”赵寿山卫队长骆启仁回忆说,“满山都是我们弟兄的尸体,就跟秋天在关中老家地里砍下的苞谷秆一样,一捆挨着一捆,遍地皆是。”雪花山久攻不下,只得放弃。

  赵寿山师长回到乏驴岭指挥部,为整肃军纪,将102团团长张世俊、营长魏炳离就地正法。

  编写《乏驴岭村史》的许永峰说,战斗中,17师的将士们悍不畏死,多次与日寇进行贴身肉搏战,在弹药一度用尽的情况下,曾经抛掷石头拒敌。但是武器装备与日寇实在不能相比,在日寇的强大攻势下,阵地不断丢失。10月15日,乏驴岭右翼布防被日军攻陷,10月19日,乏驴岭左翼阵地也被日军占领。乏驴岭如孤岛般,三面受敌。期间,大概百余名战士被围困之后,跳崖殉国,谱写了一曲壮丽的中华儿女抗日英雄曲。

  将军一夜白头

  苦战之后,撤退已成定局。从10月12日战斗开始到10月21日战斗结束,9天9夜,13000多名战士,只存活了2700多人。这一役也成了赵寿山一生刻骨铭心的痛。

  据赵寿山的卫队长骆启仁回忆:“只见他一天一夜头发胡子都白了,像个老头。戏里伍子胥愁得一夜白了头发,这的确是真的呀!赵寿山师长坐在那儿,慢慢地对围着他的军官下着命令:‘传令全师撤退,我叫人打听了一条小路,绕着走吧,搜索连断后……便衣队留下,招呼老乡把咱的娃娃们埋好,尽量做个记号,以后好让他家里来寻,寿山这次把他们带不走了……’”说完这些话,赵寿山一下子瘫软了,倒地大恸。他为失败痛心,也为捐躯的弟兄们疾首。

  杨抗美说,外祖父很少提及这段往事,这也成了外祖父内心一块儿不能触碰的痛。等她站在了当年的这片阵地上,看着至今仍存的堑壕遗迹,才真正理解了外祖父。赵寿山的孙子赵武原说,爷爷曾对乏驴岭的乡亲们说:“死了这么多陕西娃,我回去咋给乡党们交代啊!”

  乏驴岭是娘子关战役中双方反复争夺,战斗最激烈、相持时间最长、伤亡人数最大的地方。据乏驴岭村的李季春老人讲,他那时十八九岁,17师撤走后,他曾到战场上看过,战场上的石头都熏成黑色的了,战死的将士约有数千人,被炸弹炸烂的残肢、尸块到处都是,分不清是日本人的还是中国人的,风刮着衣服的碎片到处乱飞。乏驴岭沦陷之后,村里便来了日本人,村民们也不敢上山掩埋尸体。直到第二年开春后,尸体腐烂,臭气熏天,村民无法种地,才去掩埋战死士兵的遗骨。因尸首太多,尸体腐烂,无法搬运,大部分就地掩埋。

  村民们在掩埋完战士们的遗骨后,为他们上了香,烧纸,并捧起烧尽的纸灰,抛向空中:“孩子们,你们终于入土为安了,你们的灵信跟着这香烟,随着这纸灰回家吧!你们的父老,你们的家人在等着你们啊!”

  据说,1938年夏,赵寿山升任38军军长,但他无法忘记雪花山、乏驴岭战死的弟兄,于是让剧团编唱了一首军歌。其中就有这样两句话:“我们在雪花山上,血花染红了我们的刀枪,我们在乏驴岭上,日军的尸体塞满了战场……”赵寿山还曾写过一篇《祭娘子关抗日英烈文》,“伟哉冷娃,为国请命。峻岭雄视苍穹。激战井陉,誉千秋播威名;抗击倭寇,彰三秦壮士勇。”

  娘子关战役后,在赵寿山的请求下,大批共产党人、抗大战士等来到这支部队,再次注入战力,后来成为共产党的一支劲旅。

  英魂不寂寞

  英魂不寂寞!从1937年至今,乏驴岭的乡亲们没有忘记这些埋骨他乡的三秦子弟,逢年过节,总要祭奠英灵。去年,村里还为牺牲在乏驴岭的抗日英烈立起了纪念碑,供后人祭扫。

  4月6日,这支队伍的后人及赵寿山将军老家的乡亲从陕西、北京、东北等地汇聚到乏驴岭,祭奠英烈。期间,也有不少驴友陆续来到纪念碑前,向英雄鞠躬致敬。

  乏驴岭村党支部书记称,村里正考虑募集资金,修建一座英烈碑,将英雄们的名字刻在碑上,流传后世。

  赵寿山的孙辈来不了现场,特意写了祭文,文中特用秦腔《赵氏孤儿》中程婴的四句悲情唱词,来祭奠长眠在乏驴岭的三秦抗战英烈们:“忠义人一个个画成图像,一笔画一滴泪好不心伤,幸喜得今夜晚风清月朗,可怜把众烈士一皆亡。”(记者李保健文/图)

关键词:英烈,后人,祭奠,忠魂,杨虎城部

分享到:
打印 收藏本页
稿源:燕赵都市报
责任编辑:杨晓
关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