庙会“没文化”缘于过度“商业化”
春节期间的庙会商业味越来越浓,文化味越来越淡,引发众多游客不满(21日《北京晨报》)。 在老一辈人印象中,传统庙会似乎是一个展示民俗文化、体育娱乐的活动,有各类艺人奇人表演民间歌舞、民间绝活,展示传统手艺和工艺。虽然也有各式赚钱小摊,但总不至于喧宾夺主。 如今的庙会,商业味则完全盖过了文化味。有人形容是“烤串大会”或“小吃大集”,有人调侃是“小商品市场搬家”和“物资交流会”,而且千篇一律,陷入同质化怪圈。而民俗文化、体育娱乐、绝活绝艺等,则因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,成了庙会可有可无、凤毛麟角的“配角”。 如今的庙会为何失去了文化味?要我看,绝不是展示传统民俗的庙会在老百姓中间已找不到市场,也不是传统文化难与现实生活对接,而是庙会组织者将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庙会,当成了赚钱工具,将原本具有一定公共服务属性的庙会,变成了一个“文化搭台,经济唱戏”的商业载体。 为此,地方政府应走出“谁的地盘谁主办”和只算“经济账”的误区,对庙会项目招商、价格竞争等进行必要干预,不能完全放手给市场;也有必要由政府出资,在庙会中争取一定比例的摊位和舞台,扶持文化团体、民间艺人在庙会上进行原汁原味的传统民俗文化的弘扬。-何勇海 |
关键词:庙会,文化味,商业化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