保定4县洋垃圾“污染产业链”揭开 原料来自天津
“关注洋垃圾之殇”系列报道之二 溯源篇 天津露天货场内冀F大车正装货 3月28日这天,清苑县抄纸屯村从事塑料加工的人们,和往常一样忙碌着。此时,远在天津滨海新区西郊的一个巨大露天“洋塑料货场”,几辆叉车正在往一辆保定车牌的大货车上,装运捆绑成包的塑料垃圾。现场装卸工说,这样的货场在滨海新区有好多个,洋垃圾首先从港口到货场,再由货场输往全国各地,从保定到这拉货的大车每天络绎不绝。 暴利 机器“连轴转”一天挣5万 “一亩地辛苦一年,种得好能剩下两三百元,分拣一天塑料就有50元到80元收入,一个月就能剩下2000多元,能买多少粮食啊。”抄纸屯村的一位村民说。 利益取舍间,人们很快把耕种抛在了身后,纷纷加入到洋垃圾加工的产业链条中。 从事洋垃圾加工业多年的刘海(化名)称,废旧塑料回收的各个环节都有人经营,每个环节有大户小户。本钱小的,做简单分拣、粉碎;本钱大的,做废旧塑料的拉丝、造粒;更有钱的,则把产业链向前延伸一些,对简单加工的废塑料原料再进行注塑、吹塑、改性等,直接生产供应消费市场的各种塑料产品。 顺平县高于铺村民王东(化名)开的小厂,在村里属于“不入流”的小作坊,只做聚丙烯的粉碎,每年能赚3到5万元,但他告诉记者,大户们的利润相当可观。 追溯 90年代初起步如今已成气候 满城县大河旺村民刘自立(化名)回忆,当地的塑料加工行业,是从90年代开始起步的。 “1993年左右,一些村民骑自行车,从天津等地拉回一些不要钱的废旧塑料,经过简单分拣,卖出去挣个差价。”刘自立说,如今,几乎每家都用大货车进货了。 一位村民说,一吨原料4000元到5000元左右,加工成颗粒,能够卖7000元到8000元,赶上原料价格低的时候,一次进一百吨货是常有的事。随着“生产力”的快速提升,输入到各村的洋垃圾也越来越多。那么,这么多的洋垃圾,都是从哪里运来的呢? 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,保定的洋垃圾,绝大多数来自天津滨海新区的洋塑料货场。 3月27日,记者来到滨海新区。这里情景与我们想象的“碧海蓝天”出入很大。记者看到,在贯通天津港口东西向的主干道上,大货车一个挨一个如蚂蚁搬家般缓慢前行,空气被油烟笼罩,“脏、堵”是这里留给记者的第一印象。 货源 来自天津滨海新区 随后,记者一路向西,来到滨海新区胡家园,在周围搜寻多时未果。夜幕降临时,记者在胡家园偶遇一位业内人士李某,他向记者询问:“你是保定的?来收购塑料的吧?” 记者以采购商的身份了解到,李某的儿子在做塑料洋垃圾经销生意。他向记者提供了联系电话,称他儿子已经营塑料生意多年,有稳定的货源。当记者追问货场地址时,这位中年人摆摆手,让记者电话联系他的儿子“李总”。 记者拨通了“李总”的电话,一个声音略带沙哑的人问记者想要何种“洋料”,做什么用,要高压还是低压,并称哪种货都有。随后记者提出想看一看货,与其约好次日在货场面谈。 3月28日9时许,记者驱车在胡家园附近的西中环快速路,北行三公里后,一个个堆积如山的洋塑料货场进入记者的眼帘。 现场 冀F大货车装运忙 记者在几个足球场般大的货场看到,压缩成方形的“垃圾块”被分门别类堆地堆放在货场内,像一个个巨大的“魔方”。印有外国文字的包装盒、塑料桶、塑料管等各种垃圾如小山连绵。记者随手捡起了一个印有洋文的垃圾条,上面用英文标注着生产日期、产地等字样。 货场中间的位置,几辆叉车正在往一辆大货车上,托举一包包的塑料垃圾。记者在这辆车身上,找到了“他乡遇故知”的感觉。因为这是一辆挂着“冀F”黄色牌照的大货车,车门上写着“河北省保定市”。 记者在辆货车上,还发现了带有骷髅标识的蓝色塑料大桶。此前在采访中,抄纸屯村民和记者说过,在分拣过程中,有人曾被这种大桶熏晕过。 |
关键词:洋垃圾,污染产业链,原料,保定 |